【金瓯无缺什么意思】“金瓯无缺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国家或政权的稳固、完整,没有缺失或分裂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南史·梁纪下》:“今若不取,恐金瓯已缺。”意指如果不能夺取土地,国家就会有缺口,象征着国家领土的完整与统一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金瓯 | 原指金制的盆,后引申为国家或政权的象征 |
无缺 | 没有破损、完整无缺 |
整体意思:比喻国家或政权稳固、完整,没有受到破坏或分裂。
二、成语出处与演变
出处 | 内容 | 说明 |
《南史·梁纪下》 | “今若不取,恐金瓯已缺。” | 最早出现于南朝时期,用于描述国家领土可能被侵占的情况 |
现代使用 | 多用于表达对国家统一和完整的珍视 | 如“金瓯无缺,国泰民安”等 |
三、成语用法与示例
用法 | 示例 |
书面语中 | “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,做到金瓯无缺。” |
口语中 | “虽然外界有各种声音,但我们始终坚信国家是金瓯无缺的。” |
政治语境 | “金瓯无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。” |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金瓯无缺”的关系 |
完美无缺 | 没有任何缺点 | 侧重事物本身的质量,而非国家层面 |
国泰民安 | 国家安定、人民生活幸福 | 更强调社会状态,与“金瓯无缺”有相似之处 |
山河锦绣 | 山川壮丽、国家富饶 | 更多描绘自然与经济繁荣,非直接关联 |
五、总结
“金瓯无缺”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成语,承载了人们对国家统一、领土完整的深切期望。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,在政治、教育、媒体等领域也频繁出现,成为表达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重要语言符号。
通过了解其含义、出处、用法及与其他成语的对比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