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进则退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在竞争激烈或不断变化的环境中,如果不能持续进步,就会被时代或对手超越。这句话常常让人联想到一个更完整的句子——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。但很多人并不清楚,“不进则退”的上一句到底是什么。
其实,“不进则退”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完整句子,它通常和“逆水行舟”连用,形成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的结构。这句话最早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》中的一段话,后来被广泛引用和传播,成为激励人们不断进取、努力奋斗的名言。
“逆水行舟”原意是指在逆流的河水中划船,需要付出更大的力气才能前进。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生或事业中的艰难与挑战。而“不进则退”则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总结:如果不努力向前,就会被后面的潮流所淹没,甚至被甩在后面。
因此,严格来说,“不进则退”的上一句是“逆水行舟”,两者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达,强调了在面对困难时必须不断努力、保持进步的重要性。
不过,在日常使用中,人们往往直接使用“不进则退”这一部分,而忽略了它的前半句。这可能是因为“不进则退”更容易记忆和理解,也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。
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我们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: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倒退。只有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所以,记住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,不仅是对古人的智慧传承,更是对我们自身成长的一种提醒。